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段永平的博客

条条道路都可能通罗马,这里是一条"未必"最好但肯定能到的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 
 

【转载】美利坚杂记之九:无处不在的美国捐赠文化  

2013-02-24 12:40:52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无处不在的美国捐赠文化              刊于2013年2月20日《华夏时报》专栏

/任孟山

岁末年初,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宣布捐赠3.5亿美元给自己的母校——约翰?霍普金斯大学。他是该校1964年毕业生,自他1965年读研究生期间给母校捐赠5美元开始,其捐赠额累计超过11亿美元,成为美国历史上向同一所高校捐赠最多的人。

超级富翁的捐赠,总会被媒体高度关注,也会被世人津津乐道,一是由于捐赠数额巨大,二是因为捐赠者本人足够著名。正如布隆伯格,这位彭博社的创始人和纽约市市长,有着不俗的传奇经历和现世精彩。迄今为止依然每年只拿1美元象征性工资,要不是美国法律有规定,他只能干三届市长,估计市民会让他永世担当。你想,这样的好市长哪找去?只干活,不拿钱。

但是,大家不要被富翁的捐赠新闻所误导,以为美国的钱都是富翁捐的。其实,在美国的捐赠之中,真正的主角是普通民众而非富翁。美国每年几千亿美元的捐赠中,80%是个人捐赠,其中70%以上是普通人。而且,如果按捐赠额与收入的比例计算,穷人比富人更慷慨。美国的家庭收入分为五个等级,根据2007年数据,低收入家庭捐出了4.3%的收入,接下来的三个中间收入家庭分别捐出了2.5%2.7%2.0%,最富有家庭捐出的是2.1%的收入。

由此可见,捐赠并非都是由于卡耐基所说“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”,而是因为捐赠在美国是一种社会习俗和社会文化,具有非常明显的草根性质。

我来到美国后,第一次体验到美国的捐赠文化,是在考取当地驾照缴费时,上面写着你是否愿意捐赠1美元给残疾人。要知道,这个数字比例不低,因为我考下来驾照的全部缴纳费用是18.75美元。在提示捐钱的表格上,同时提醒你是否愿意成为人体器官捐赠者。有朋友告诉我,如果你要是认捐,一旦被宣告不治,医院可以无需等待家属许可就能进行器官移植。

我搬到费城西郊纳伯斯小镇之后,陆续收到了当地消防站、急救中心、红十字会等各类组织的募捐信。红十字会的募捐信还好理解,但是消防部门的募捐信,我看了半天才明白。因为在我的经验中,消防部门属于政府全额拨款单位,怎么能向居民募捐呢?

看完好几页之后才明白,这里的消防站跟国内的性质不完全一样,它竟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民间自救组织的色彩,有政府资金支持,但是民间捐款占有重要地位。募捐信上有清楚的图示,标明全年接警的次数、派出车辆的数量、今年的支出与收入数额,以及近年来来自社区捐款数额的变化。最后写明,消防站是纳伯斯镇的重要组织,为了它的有效运行,你最好捐点钱。我后来查资料进一步了解,各州制度不一样,总体而言,消防局是一个与警察局并列的公共机构,但是不拒绝接受捐赠,或者说很多都积极募捐。

再后来,带孩子去镇上的图书馆,那里也有在国内看不到的募捐方式。图书馆里有story time,给孩子讲完故事之后,讲故事的人(有时候是馆员,有时候是志愿者)向孩子展示一些可以涂写的卡片,1美元1张。你如果要,就算是捐赠;你不要,也无所谓。当然,带孩子去听故事是免费的;借书、借光盘都是免费的。而且,无论你借多少书或光盘,都可以,没有数量限制。想到我作为教员在学校图书馆也就只能借20本书,心里有些惊诧。

由于我所在小镇的图书馆较小,基本上都是孩子在那里呆着,大人一般借完书就走。美国邻居霍华德?吉布森就介绍我去了附近另一个图书馆。他陪我一起去的,并且给我做了向导,上下三层,作为社区图书馆,大的让我暗自吃惊,资料上说是该馆有百年历史,现有面积近2400平方米。更让我吃惊的是,第一次去的那天,门口有块牌子,仔细看完,说的是在本县还有好几个图书馆比这个图书馆更大或更好,所以需要大家继续捐赠,等来日再次扩大本图书馆。原来,这个图书馆刚刚经过了两年半的装修扩建,很多钱是居民捐的。

孩子所在的小学,也是类似的捐赠如此。学校经常有活动,每次活动之前,都会发邮件给家长,或者提前发纸质的宣传材料给家长,提醒家长可以捐钱、可以捐食物,当然,你也可以成为志愿者。不过,不一定有机会,因为家长报名当志愿者的太多,有时候得抓阄决定。记得有个家长在一次志愿者报名中没被学校“录取”,气得给邮件列表中所有家长发信表达愤怒。看得我和家人尽不住乐了。另外,学区也会在某些节日前发信给我们,进行劝捐。

看来,美国社会每年庞大的捐赠额,跟上述无处不在的捐赠细节或者募捐方式密不可分,它是渗透到美国日常生活的常态方式和行为模式。不夸张地讲,捐赠是一种社会文化,而且与社区相关、与教会相关、与理念相关。数据显示,12%的捐赠者是想让社区变得更美好,信教者年均捐款4倍于非信教者。同时,美国人觉得很多都不是政府该做的事情,政府也做不好,不如捐赠给各种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加以操作。

 

(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、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)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362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